武汉联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 企业文化 >> 公司内刊 >> 信息详情

信息详情

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2008年信息化项目

  

一、 项目情况概述
  河套灌区地处北纬40°19¢~41°18¢,东经106°20¢~109°19¢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、黄河北岸,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,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。
  河套灌区沃野千里,历史悠久,“大河三面环之,谓之河套也”。水是河套灌区的命脉和灵魂,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河套灌区2000余年的发展史。早在公元前2世纪,汉武帝就曾对此地进行过开发,中经北魏和隋唐,相继有续,但几经兴衰,遗迹难稽。在清代,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,河套灌区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。光绪二十八年,清政府为开辟财源,殖民富边,消除私垦,决定放垦西盟蒙旗土地。由当时的垦务大臣贻谷负责,兴修水利,疏浚渠道,扩大灌溉面积,几经努力,河套地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灌溉体系,水利建设初具规模,八大干渠相继浚通,也成就了“黄河百害,唯富一套”的美誉,成为北方重要的农业经济区。新中国成立后,河套灌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、领导下,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基础建设,使古老的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。
目前,河套灌区东西长250公里,南北宽50余公里,由乌兰布和灌区、后套灌区和三湖河灌区组成,总土地面积1743万亩,设计灌溉面积为1100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871万亩。灌区内农业人口117.53万人,人均灌溉面积7.3亩。灌区以三盛公枢纽从黄河控制引水,年灌溉引水量50亿m3左右,由180 km的总干渠供水,220 km的总排干沟排水,以乌梁素海作为排水承泄区,通过13条干渠、10条干沟控制整个灌区的灌溉排水,形成一个“带状”的有灌有排的一首制灌区。灌区内有各类灌排建筑物13.25万座,形成七级灌排渠系,包括总干渠(排沟)、干渠(沟)、分干渠(沟)、支渠(沟)、斗渠(沟)、农渠(沟)、毛渠(沟)。其中,总干渠1条,干渠13条,分干渠48条,支、斗、农、毛渠85861条;总排干沟1条,干沟12条,分干沟68条,支、斗、农毛沟17619条。

二、灌区信息化现状
  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,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高原,降雨量小,蒸发强烈,干旱、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,光热充足、多风少雨、气候干燥、蒸发量大,无霜期短,土壤封冻期长,月气温差及日气温差大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9~222 mm,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99~2346 mm。风向以西北风和西风为主,一般冬春多风,全年风沙天数在47~105天之间。属于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。目前,灌区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。内蒙古河套灌区信息化经过一期工程三年的建设,已初具规模,部分干渠分干渠的水资源信息实现自动采集与传输,组建了5.8G无线宽带传输网络,形成以总局为中心、部分管理局为分中心的广域网,并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软件。目前主要通讯网络与计算机城域网主体框架已经建成,各种应用系统建设与发展思路已经形成。
三、研发项目建设内容和目标:
  2008年度建设内容包括南三支渠、复兴渠、沙河渠、皂火渠、广泽渠、通济渠、长塔分水闸、塔布渠的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系统,六排干扬水站、皂沙扬水站、七排干扬水站、义通扬水站水情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的自动采集,部分二级单位无线宽带通信网络,干渠水情数据通讯网络系统,基层所站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链路建设,网络智能电源管理,水利专业应用系统的开发,灌区数据库系统等。涵盖信息采集、传输、计算机网络的系统集成、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服务等。
本次信息化项目建设将现有信息化系统基础上,可以实时掌握灌区水情、工情等信息,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目标,使前后建设系统数据互享互用,便于直观的监控设备、数据查询和业务管理,提高工作效率。从而提高了河套灌区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,将对灌区的管理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,并对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。
  1.提高科学管理、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
  本次河套灌区信息化项目在第一期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基础上的续建、补充和完善, 建设丰济、黄济干渠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系统、组建总局至各灌域管理局辖区的20M光纤链路、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和水情数据通讯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延伸,IP语音通信网络完善。完善总局网络中心,使管理局领导管理和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、全面、直观的信息基础上,进而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。同时可以降低管理费用,提高工作效率。
  2.保证工程运行安全的同时降低职工劳动强度
  建设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系统,全面掌握的整个灌区来水情况、供需水情况,实现闸门实时监控,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险情,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。实现准确快捷的指令下达与信息反馈,达到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资源运行情况。能够方便的利用网络进行查询管理。解放基层管理人员,代替人工简单重复的劳动。

四、项目研发必要性:
  为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信息化建设提供软件支持。软件运行后,将改变以往人工手动数据采集汇报的工作模式的效率低下、工作量大、容易出现各种偏差的情况,将日常业务实现计算机化管理,提高准确度和效率,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全方面的数据支持。
五、系统特点
  1.系统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,将新建的系统进行优化集成,充分发挥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,避免重复建设;
  2.以计算机作为人机界面,监控方式转变为“以远程监测为主、现地监测为辅”的方式。信息采集系统将实现“自动采集,智能采集;无人值班、无人值守”;
  3.选用开放式、全分布的系统结构,系统配置和设备选型要适应计算机发展迅速的特点,并具有先进性和向后兼容性,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;
  4.系统高度可靠、响应速度快、实时性好、抗干扰能力强、可适应性强、可维护性好;
  5.软件采用模块化、结构化设计,保证系统的可扩性,满足功能增加及规模扩充的需要。系统具有冗余容错功能,不会因局部的故障引起系统误操作和降低系统性能;
  6.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,功能全面且操作方便,适合监测人员和领导导读。



 

[返 回]
Simple jsp page